在苏州美术馆举行的中国木版年画特展。资料照片
那天上午,我正和一橱子旧书奋战,电话响起来,是一个朋友约我去枫桥,说那边有个很火的东西,喊我一起去打卡。我没听清,等她从微信上发过来,我大笑:不就是“快餐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吗?
发过来的是一个小视频,画外音中主播欣喜地说:“终于盖到啦!苏州的绝美套章真的太好看啦!”我定睛一看,果然是“套章”。首先是“章”,不过,不同于传统篆刻+印泥的用法,这些章中自带印油,只要按下去,有类似弹簧的机关咔嚓一声,纸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图案,油墨不多不少,色彩清晰恰当。其次是“套”,每套数量不一,我看到的这一套有六枚印章,第一枚印下,白色明信片上出现几个黄色的色块;换第二枚印下,明信片上多出几处蓝色的线条,叠加在黄色之上;然后第三枚印章,印出的是绿色的图案,依稀有虎丘塔的形状,而在明信片右上角,黄色的底、蓝色的边,加上绿色的细节点缀,赫然是一只神气的纸鸢;接着第四枚印章,叠加上红色的点、线,看起来是盛放的荷花;第五枚加上了荷花红色的背景渲染;第六枚的印油是黑色的,最后一印,用黑色的线条勾勒出各个图案的轮廓,一按下去,和风四面亭的檐瓦和立柱、虎丘塔的庄严和古朴、评弹昆曲猫的憨态和逗趣,都随着一声咔嚓而跃然纸上。
(资料图片)
感觉写了一首诗:第一枚不动声色地起,第二枚、第三枚,渐入佳境地承,然后第四枚、第五枚热烈一转,最后第六枚严丝而合。
这不就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套版印刷原理吗?所谓年画,当然是过年节的时候用来张贴装饰房屋的画,通常都是喜庆祥瑞的内容,花团锦簇、五颜六色。文人士绅当然可以自己绘制,老百姓则大多需要去购买。年画、年历和春联一样,家家户户都有需求,有大需求就有大供给,如果靠人工一张一张地画,显然不能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年画的制作,用的是雕版印刷的工艺。可雕版印刷又不是彩色打印机,可以各种颜色随心所欲地切换;要是在雕好的版子上,每印一张,都根据图案的需求分别刷上不同颜色的油彩,这个工作量和人工一笔一笔地绘画有何不同呢?
这时候就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了——古人发明了分色的套版印刷。把图案根据颜色拆分,画面上有几种色彩,就要刻几块版,一幅颜色看来不很复杂的图画,常常要刻三四十块版。可能这块版上只有几根不成图案的曲线、那块版只在角落里雕刻出几个凸起,让观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当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的彩色印刷品构图匀称、色彩绚丽,其深浅浓淡可以达到跟原画几乎一样的水平了。
我曾经在朴园边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里亲手印制过一张“一团和气”,因为是套色,图案有严格的定位要求,在古人的巧思妙制之下,纸张和每一块雕版严丝合缝,各种颜色配合默契,我这个第一次体验的“生手”,也很快就完成了印制,带回去贴在门上,红、黄、蓝、绿、淡墨、紫,成就感和画面一样欢快鲜明。
当然这种分色套版印刷并不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独有的做法,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所以能从众多的年画印刷品中脱颖而出,和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主要是因为刻工精美、题材多样,以及其融合了传统文人画法与西式“泰西笔法”于一体的独特表现方式。虽不能亲见,但当思绪飘飞,想象两三百年前年出产达百万张以上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顺着大运河流送到四面八方进入千家万户的欢乐盛况,依旧让人感到振奋激昂。
2006年,桃花坞木刻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能入选这个名录,一方面说明有代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需要保护。大多数非遗项目都需要保护,譬如我采访过的漳州的竹篮、在山东旅游时偶遇的皮影,编篮老人落寞的言语和皮影戏汉子孤独的等待,到现在依旧引起我心底的涩意;幸运的是有一些非遗项目已经找到了突围之路,譬如我见过的苏州的一些手艺人,有刺绣、核雕、漆雕的,他们大多年富力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他们放弃国外的发展机会回归传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给传统工艺注入新鲜活水,自己的事业也打拼出了一方天地。
现在桃花坞木刻年画亦如此,它吸收了新的技术和角度,用文创的形式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近百年来由于科技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习俗与审美也发生着巨变,传统年画早已失去原有的存在基础,到了上世纪末,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会有购买收藏,桃花坞木刻年画几乎无人问津,我也是在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热潮中,由一个文艺工作者朋友带路,才七转八转找到朴园,第一次有了近距离的了解。现在朋友在电话里咋咋呼呼的,嚷着要去打卡,而小视频中主播也在咋咋呼呼的,说排了三五个小时,终于盖到啦、盖到啦,话语间的欣喜隔着屏幕就灌进我的耳朵里。他们当然不知道我的胡思乱想,并没有把这个套章和保护非遗这么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可他们的喜爱恰好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和说明。视频中盖印的队伍排得老长,一直排到远方,队伍的远方好像是个箭头,指引着非遗应该努力奔赴的远方。
非遗是什么?刺绣、雕刻那样极尽的工巧,昆曲、评弹那样动人的旋律,剪纸的人生况味……说起来并不是柴米油盐哪种生存的必需,却能使生存变得浪漫而富有诗意。当将非遗文化与时代脉搏结合,衍生出新的文创产品,那就是给平常日子投入一道光,让平淡的生活过得艺术且美好。当我们一枚一枚地印下套印,看美丽的图案逐渐成形,我们不仅获得了画本身,还有审美的愉悦、回忆的温馨,还有套印背后独特的年画故事。它们全都是你我致敬传统、热爱生活、拥抱世界的象征。
这才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不是为了保护而机械保护,而是因为文化是我们需要的文化。(余嘉)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