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资料图)
“走,去永州,永州有你去的万种理由。走,去永州,永州有你恋恋的乡愁……”6月30日晚,由来自各行各业的82人组成的双牌县代表队,登上永州市百万职工大合唱比赛舞台,演唱蒋建辉、刘兴国创作的歌曲《走,去永州》。该视频和随后推出的MV版,很快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出圈”。
双牌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袁程介绍,截至7月4日上午,全网播放量超过 7300 万人次,仅微信视频号一个平台,点赞量就达到14.5万,转发量超过7.1万,评论8000余条。
“我们创作这首歌的初衷,是推介永州的山水人文,没想到会这么火。”7月4日,歌曲《走,去永州》的词曲作者,双牌县政协原副主席蒋建辉、双牌县音乐家协会主席刘兴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走,去永州》为何迅速走红?
10多年合作,致力歌唱永州
蒋建辉、刘兴国是多年的朋友兼文友。蒋建辉、刘兴国作词作曲合作长达10多年时间,写出不少好歌曲,这次走红,是十年磨一剑,在情理之中。
蒋建辉1965年出生,当过乡政府秘书、乡党委副书记、两个乡的党委书记、政府办主任,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发表了很多文学作品,参与编辑了《双牌文化》《象封有庳》《双牌风光》《双牌姓氏考》《双牌地名考》《双牌民俗考》等介绍双牌的一系列书籍。
(蒋建辉。 资料图片)
1975年出生的刘兴国,曾在双牌县第二中学任音乐老师。早些年,他创作的多首歌曲已经传唱一时,在圈内小有名气。其中,他个人或与人合作的歌曲《油灯》,在湖南省文联、湖南省音协“中国梦”主题歌曲征集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永不褪色》荣获退役军人事务部微视频大赛全国一等奖;《画笔》获全国总工会行业歌曲征集展演活动优秀作品奖。
以前,他们两人并不认识。
2006年清明,蒋建辉回乡扫墓,迎面的乡土气息,对刚离世母亲的思念,蒋建辉将之述诸笔端,写成歌词《清明的小雨》。
后来,蒋建辉得知在双牌县第二中学任教的刘兴国是谱曲的一把好手,便辗转找到刘兴国的一位同学,请刘兴国为《清明的小雨》谱曲。
不久,由刘兴国谱曲,饱含思乡情素、曲调深沉的《小雨》传唱开来,给当地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创作结缘。此后,蒋建辉、刘兴国经常在一起挖掘当地山水、文化、美食等,创作了近20首推介永州的歌曲。
(刘兴国。 资料图片。)
去年初,刘兴国去了一趟江永县,游览了当地的千年古村上甘棠村、女书园等景点。秀美的景色、独特的文化,让刘兴国萌生创作一首歌唱永州优美山光水色、厚重文化的歌曲。并写下一小段歌曲。
后来,刘兴国在参加双牌县文友聚会、文化沙龙时,多次演唱了这一小段歌曲,受到大家好评。
蒋建辉、刘兴国决定对这一小段歌曲,进行充实、完善,他们选取全市11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文化元素,写在作品里。
为写好这首作品,他们经常想到一个点子,半夜打电话吵醒对方,经常聊到天亮,越聊越兴奋。在近一年的共同创作中,两人经常针对某一句歌词的表述、押韵,一改再改。最多的一句,改了近百遍。歌曲题目,也经过多次修改。
蒋建辉介绍,在最早的歌词里,没有写“你可曾迷恋怀素狂草的风流”这一句。两人商量,怀素作为永州文化的一张名片,应该要体现出来。怎么写?蒋建辉思考多日,提出,风流一词是有才华的、杰出的、有才学而不受礼法拘束的意思,怀素的狂草,不正是一种千古风流吗?将这句歌词放在整个作品中,押韵、自然。
怎样展现新田县的风光?刘兴国特意打电话给新田籍的大学同学,还在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新田城市一端高耸的青云塔,即兴写下:“你可曾数过青云塔的年头”,尽显了新田城市的岁月沧桑。
蒋建辉、刘兴国说,《走,去永州》主歌部分,全部采取提问、而不答问的方式。由此,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听众自己来永州游览参观,自己来回答。
谈到《走,去永州》的谱曲,刘兴国说,谱曲风格是通俗中带有民谣风。其中,主歌部分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歌曲的风格为主,而副歌部分,却采用了“五度大跳”的旋律走向,音区音阶大幅度起伏,既易于传唱,又让人印象深刻。
引发共鸣,广为传唱
《走,去永州》唱出了永州人的自豪,唱出了永州人的乡愁。也让更多的外地人通过这首歌,勾划每个人心中的“印象永州”。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徐大成教授反复试听后说:“这个作品堪称上乘之作,雅俗共赏。歌曲很好地把永州主要文化特色表达了出来,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歌曲曲调鲜明,别具一格,节奏舒缓,平淡而见高雅,清丽而不乏高亢。”
该歌的最大特点,采用主歌、副歌两部曲式,与歌词融为一体,用一种恬淡的温情,翻开了永州这部引人入胜的画卷,叙说乡愁满满的永州故事。副歌有画龙点睛之妙,使歌曲主题更加凸显,韵味更加绵长。
徐大成认为,概括起来,这首歌有“三好”:一是好唱。全曲音域十一度,这是人的自然音域,同时调性单纯,适合所有人咏唱,可谓老少咸宜。二是好记。此曲章法灵活,更妙在变化重复,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而纯净,好记而不乏味。三是好听。曲作者巧夺天工,全曲一气呵成,旋律似从人们心底流出,共情感十分强烈。
在地处湘江源头的蓝山县,该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梁利认为,《走,去永州》挖掘了永州文化的精髓,传神,又饱含深情。
永州市祁阳祁剧团党组书记、团长郑安顺表示,《走,去永州》的词曲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易于传唱。
祁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冯春宝说,《走,去永州》承载民俗底蕴,富含鲜活元素,以乡声、乡情、乡韵直观诉说永州之美,以细节呈现乡土风情。体出了词曲作者对永州人文精神的敏锐感受力,对社会现象和时代文化潮流的洞察力。
作为普通听众,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彭丽霞对记者说,《走,去永州》的16问最打动她,将永州的美食美景、历史底蕴一一展现在眼前,仿佛置身其境,希望能有更多人听到这首歌,来永州,一起品味永州的美。
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72岁村民周树龙,经常应摄影爱好者的邀请,在当地扮演放牛人,他说话时有些激动:“这几天,我每天都听《走,去永州》,还要亲朋友好友都传发这首歌,让更多人看看我们美丽的上甘棠,也看看我和我家的老水牛。”
上甘棠村村民周莹,是村里的导游,她说,为家乡感到自豪,要用心用情讲解家乡的风光,让更多人了解千年古村。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